摘要: 8分,橄綠(實鈕);大東版僅有5分、8分兩種。 2. 大東版圓數(shù)票「圓」字內(nèi)「貝」部,右側(cè)1豎與右下1點不連。
普20 香港大東版孫中山像郵票 有水印
普20 香港大東版孫中山像郵票 無水印
普20 香港大東版孫中山像郵票 未發(fā)行
5分,綠;
5分,橄綠;
8分,橄綠(實鈕);
8分,空鈕;
10分,綠;
30分,紅;
50分,藍;
1元,褐、桔棕;
2元,紅棕、藍;
5元,灰綠,紅;
10元,紫、綠。
1940.1(民國二十九年一月)雕刻版,P14,19.5*22.6mm,[P]香港大東書局。大東版孫中山郵票可分為有水印和無水印兩種,兩種票圖案、刷色、版式,齒度相同,無水印票缺8分1種。
P.S. 大東書局與中華書局印刷的孫中山像郵票,同為為雕刻凹版印刷,其圖案、刷色、紙張等幾全與中華書局承印者相同,區(qū)別之處經(jīng)分別制圖并說明如下:
#~ 分數(shù)票
1. 中華版有2分、3分、5分、8分4種。大東版僅有5分、8分兩種(刷色略有深淺不同)。
2. 中華版5分票之「伍」字下橫起首處與人旁一豎相連,衣鈕中心空白。
大東版5分票之「伍」字下橫起首處與人旁一豎間斷,衣鈕中心有「大」字。
按大東版票國父像衣鈕均為整圓圈,但分數(shù)票之衣鈕中心有1「大」字(8分票亦有無「大」字者),通稱「實鈕」;角數(shù)及圓數(shù)票鈕中均無此「大」字,通稱「空鈕」。
3. 中華版8分票之「捌」字中間「口」字第1筆與第2筆離開,「力」字與挑手旁不相連,「刀」部之小豎細而長。
大東版8分票之「捌」字中間「口」字為閉口,「力」字與手旁相連,「刀」部小豎粗而短。
#~ 角 數(shù) 票
1. 中華版角數(shù)票之「角」字中豎短,而不超越第2短劃。
2. 大東版角數(shù)票之「角」字中豎長,且穿過第2短劃。
#~ 圓 數(shù) 票
1. 中華版圓數(shù)票「圓」字內(nèi)「貝」部,右側(cè)1豎與右下1點相連。
2. 大東版圓數(shù)票「圓」字內(nèi)「貝」部,右側(cè)1豎與右下1點不連。
1949年,中華郵政發(fā)行。上海大東書局承印。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,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:大東一版「國」字之一點,在橫地右邊,與橫相連。大東2版「國」字之一點,在1橫的上邊,與橫及上端相連。
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(diào)整為1分,半分郵票不復適用,各區(qū)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。此項加蓋票,通用于廣東郵區(qū),故稱湘粵加蓋。
上海大業(yè)印刷公司加蓋的金圓郵票,其分數(shù)票中除國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,均用5號方體「金圓」兩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(shù)字特制字模,澆凸版,分四種形式加蓋。角數(shù)票另用5號楷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(shù)字澆版,加蓋改值,角數(shù)票字體特征如下:
1948年,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,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,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“國幣”面值售用。上海大業(yè)印刷公司加蓋。
藍字0.5分(棕),出現(xiàn)一種變體票:直雙連中縫漏齒。 紅字1分(赭黃),出現(xiàn)五種變體票:橫雙連中縫漏齒、原票大頭“壹”、原票“壹”壬字頭、頂邊漏齒、底邊漏齒。
1944年,中華郵政發(fā)行。面值4角(棕紅)、2元(灰棕)、3元(紅)、3元(紅棕)、6元(棕)、10元(淺紅)、20元(紅)、50元(棕)、70元(紫)。紙質(zhì)為土紙,其中紙質(zhì)有有條紋、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。重慶中華書局承印。
普6 倫敦版帆船、農(nóng)獲、牌坊郵票
0.5分,灰棕,出現(xiàn)四種變體票:橫雙連中縫漏齒、直雙連中縫漏齒、頂邊漏齒、底邊漏齒。 倫敦版帆船、農(nóng)獲、牌坊郵票是1913年中華郵政發(fā)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郵票,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刷。雖有3種圖案,通常簡稱全套為“帆船票”。
普47 上海大東三版孫中山像郵票
1948年,中華郵政發(fā)行。圖案與“大東二版”基本相同,但區(qū)分較容易:“大東三版”面值都在萬元以上,且為單色;左下角面值框中“大東二版”有角、分位如“20000”,“大東三版”無角、分位如“20000”。上海大東書局水印。也稱“梅花二版”。
普33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“改作貳角”郵票
加蓋原票為“京烈版”、“港烈版”、“中華版”、“紐約版”等。各地加蓋字樣各有不同。按原票版別不同,計有河南7種;西川7種;閩浙3種;江西9種;湖南9種;廣西7種;云南4種;甘肅7種;貴州6種;東川3種;廣東8種;陜西4種;湖北4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