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在我國文字中,最早出現“郵”字是《禮經》的“饗農及郵表啜”一語?!睹献印酚?ldquo;孔子曰德之流行,速于置郵而傳命”一句,春秋時代在路旁開辟預備給行人、使者休息的場所,稱為“郵”。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。
在我國文字中,最早出現“郵”字是《禮經》的“饗農及郵表啜”一語。全句是說在秋收以后,以酒食慰勞種地的人,在田間設置亭舍,是種地人聚會的地方?!睹献印酚?ldquo;孔子曰德之流行,速于置郵而傳命”一句,春秋時代在路旁開辟預備給行人、使者休息的場所,稱為“郵”。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。
“郵政”二字連在一起使用,成為專用名詞,始見于清朝《續文獻通考》里面乾隆、嘉慶年間關于整頓驛站的上諭,所用“郵政”兩字在當時是對驛政的別稱,“政”字的意義包括行政及技術管理,并不單純指郵遞工作而言。
“郵政局”名詞正式用于現代郵政,應當追溯至清朝光緒四年(1878)海關發行的“大龍郵票”。這種郵票圖案上端左右兩角上面,分列“大清”二字和“郵政局”三字。
“郵政局”三字雖然已經在首次使用的郵票中定了名,但在光緒二十二年(1896)大清郵政官局奉旨批準開辦以前的10年之內,海關在北京、天津、煙臺、牛莊、上海五處設立了華洋書信館,不叫郵政局。這些華洋書信館所收的華文書信,按照路程遠近直接收取郵資,一概不貼郵票,一開始印刷并對外出售的郵票只用于發送洋文書信。光緒五年(1879),天津的書信館歸海關自己辦,改稱為海關拔駟達書信館,仍然不使用“郵政局”這個名稱。直到光緒二十二年(1896)才將所有書信館一律改稱為“郵政局”。
一看標題,很多人會說:誰不知道造紙術是東漢蔡倫發明的,這是小學生都知道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。因為學術的發展已證明,“蔡倫紙”不是中國最早的紙,造紙術也不是東漢蔡倫發明的。
中國的各類集郵協會,數以千百計,辦有會刊會報的自然也數以千百計。郵會的命名各有千秋,但是以黃河命名的恐怕只有黃河集郵研究會一家,自然《黃河集郵》也是第一份以黃河命名的集郵協會會刊。
1949年7月新中國成立前夕,文代會全稱為“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”,1953年9月改為“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”,1988年11月調整為“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大會”。從1996年起,全國文代會、作代會定為每五年召開一次。
3月20日正值春分節氣,中國郵政發行《春夏秋冬》特種郵票1套4枚,圖案內容分別為“春燕剪柳”、“夏荷戲水”、“秋雞鳴穗”、“冬雪映梅”。至此,中國郵政已發行“四字”題材郵票6套,已然形成系列,并呈現出以下特點:
4.“2004年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”,1套4枚, 2004年10月28日中國郵政廣告公司發布,印量4萬枚,1萬套。郵政編碼前代號00; 6.第25屆全國最佳郵票頒獎紀念”,1套1枚,2005年6月1日武漢集郵公司申請,中國集郵總公司發布,印量7萬枚。
丁晨:“國之血脈”說驛運
中國驛運制度源遠流長,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組織的國家之一。古老神奇的郵驛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通信和交通形式,是穿越3000多年華夏大地上的中華文明的杰出創造。從此“驛”這一名稱,一直沿用到后代?! ◇A運制度被一些史學家稱為“國之血脈”。
《春夏秋冬》特種郵票表現內容與原地郵局
3月20日,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節氣,中國郵政將于這一天發行《春夏秋冬》特種郵票,全套4枚,圖案內容分別為:春燕剪柳、夏荷戲水、秋雞鳴穗、冬雪映梅,全套郵票面值為5.4元。郵票由著名畫家、藝術教育家馮遠手繪創作。
武國珍:郵票遺失誰之過
一日,一位用戶手拿一封信找到某郵政企業投遞部門負責人,稱前日投遞員送給他一封掛號信,上面的郵票不見了,他是集郵愛好者,那郵票是郵友特意給他寄來的,有收藏價值,可現在卻莫名其妙弄丟了,要討個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