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1949年9月,中華郵政發(fā)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。圖案和刷色等與“上海大東版”單位郵票相同。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。
1949年9月,中華郵政發(fā)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。全套共4枚。圖案和刷色等與“上海大東版”單位郵票相同。齒孔為點線齒。平版印刷。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。
發(fā)行日期:1949.7(民國38年)起
齒孔度數(shù):點線齒
印刷版別:平版
圖幅:18x21
全張枚數(shù):200(20x10)
紙質:道林紙、無膠
印刷:香港亞洲石印局
上海局勢緊張,經另在香港交由亞洲石印局續(xù)印單位郵票,仍用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所制地原版翻印,其圖案文字均與上海印制者完全相同,版紋、墨色、紙張亦極相似,上海印的為圓齒孔,香港印的為點線齒。
1949年,中華郵政發(fā)行。上海大東書局承印。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,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:大東一版「國」字之一點,在橫地右邊,與橫相連。大東2版「國」字之一點,在1橫的上邊,與橫及上端相連。
但至同年12月1日,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,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(qū),沒有再加蓋。數(shù)字的字體較小,位置略高,與「作」「分」2字相齊。
抗戰(zhàn)期中,郵票多在后方印制,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,制品均嫌粗陋。 全套原有7種面值,其中1元、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(fā)行。20元、30元、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(fā)行。
上海大業(yè)印刷公司加蓋的金圓郵票,其分數(shù)票中除國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,均用5號方體「金圓」兩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(shù)字特制字模,澆凸版,分四種形式加蓋。角數(shù)票另用5號楷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(shù)字澆版,加蓋改值,角數(shù)票字體特征如下:
1分,紅色加蓋。 1分,紅色加蓋,出現(xiàn)一種變體票:”ct”后漏點。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,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,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。
1940年9月20日起,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5分調整為8分,各地提出一部份庫存5分票就地加蓋,改為3分郵票,以備搭配5分郵票售用。并定出加蓋格式,規(guī)定「暫作」2字蓋于票面右側,「3分」2字蓋于左側,阿拉伯數(shù)字「3」在下端。
普31 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“改作伍角”郵票
1942年底起,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、掛號1元、快遞2元,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。同時將停售的“國內平信附加已付”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,另加蓋“伍角”字樣出售。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。
普48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“金圓”改值郵票
上海大業(yè)印刷公司加蓋的金圓郵票,其分數(shù)票中除國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,均用5號方體「金圓」兩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(shù)字特制字模,澆凸版,分四種形式加蓋。角數(shù)票另用5號楷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(shù)字澆版,加蓋改值,角數(shù)票字體特征如下:
普10 北京二版帆船加蓋“暫作”改值郵票
1分,紅色加蓋?! ?分,紅色加蓋,出現(xiàn)一種變體票:”ct”后漏點?! ∶駠?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,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,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