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雖然,何紹基鑄造大錢的建議未能獲得朝廷的批準,但是,出于當時“軍餉增多,帑金不足,”的現實情況,在清朝政府的最高統治階層,已經拉開了鑄造大錢的論戰。
咸豐元寶相關歷史故事,咸豐二年(1852年)十月十九日,四川學政何紹基向清廷上摺,要求政府鑄造大錢,以應付日益困難的財政需要。他在奏摺中說:“……歷代大錢之制不一,大約由當五、當十至當千而止。擬請于常行通寶錢外,鑄為大錢三品:曰當一百,曰當五百,曰當一千;當千者重不過二兩,俾與制錢相劑而行。由部臣議定成式,務期精好,頒發中外,一體鼓鑄。凡支給俸、薪、養廉,及河工、兵餉,皆銀與大小錢兼放;賦稅所入當收銀者,皆準以銀與大小錢搭配交納。應歸藩庫部庫者,酌為減節,以免先解后撥之煩。惟關稅仍照舊盡數收銀而特恩錫賚則給銀以示優異。俟大錢暢行之后,民輸官賦乃漸不必用銀。然非置銀于無用也,民間以銀易錢及用銀交易,聽其自如,無庸過問。……”
咸豐皇帝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奏摺上親自朱筆批示:“所奏不為無見,然小錢大錢,制雖異,用實同,現鑄小錢,銅尚不足,何況大錢乎!汝知一未知二也。至器用多銅,原干例禁,本年曾經降旨。況古制亦非盡善,舉一事必欲復古,試問井田,封建尚可復乎?此摺著戶部存記,若有可行時,不妨采擇入奏。欽此。”雖然,何紹基鑄造大錢的建議未能獲得朝廷的批準,但是,出于當時“軍餉增多,帑金不足,”的現實情況,在清朝政府的最高統治階層,已經拉開了鑄造大錢的論戰。
此后,清朝政府中的有關部門主管,如御史蔡紹洛、刑部尚書周祖培、大理寺卿恒春、戶部尚書孫瑞珍、巡防大臣綿愉、管理戶部事務祁雋藻等,均先后向朝廷力陳鑄造大錢的利處。然而,以戶部左侍郎王茂蔭為首的反對派,包括左庶子龐鐘璐、御史蔡征藩等一批官吏,竭力反對鑄造大錢。咸豐三年(1853年)二月,太平天國起義軍占領江寧(今南京),并將南京改為天京,革命勢力遍及長江流域各省,戰局的急劇發展,使得當時市場銀貴錢賤,貨幣信用發生嚴重危機,國家財政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。據《光緒順天府志》記載:“咸豐三年,軍旅數起,餉需支絀,東南道路梗阻,滇銅不至,刑部尚書周祖培、大理寺卿恒春、御史蔡紹洛等先后條陳錢法,請改鑄大錢,以充度支。”在這種情況之下咸豐大錢終于應運而生。
如果藏有這種版式的咸豐元寶,持有者應當仔細呵護,銅制品容易損毀,了解其不能接觸的環境與條件是必要的一件事情。清代咸豐元寶當千錢幣在品相上無疑是精美絕倫,這主要得益于它無與倫比的精湛鑄造工藝。
咸平元寶是宋真宗在位時發行的年號錢,該錢幣最大的特點就是欣賞性特別高,錢幣上的字體分別有三種,即:楷書、真書、篆書,據了解都是出自真宗御筆。
一是,咸豐元寶本品鑄相來看,其文字筆劃沒有“隱起”現象,筆劃鼓凸直上直下,猶如刀斬。 同理,其錢文之所以不是非常深竣,也是為了要防止錢文模腔過深,導致銅液澆入量大,撐壞筆劃模腔。
梁伯說,咸豐錢幣一般分三等,小平錢稱“咸豐通寶”,當五至當五十稱“咸豐重寶”,當百、當千稱“咸豐元寶”。此外,咸豐四年三月,戶部又先后鑄造當一、當五、當十等三種鐵錢與鉛錢。
近期,一件咸豐元寶當千錢幣,此錢幣直徑13.8cm,重408g。此件咸豐元寶當千錢幣品相極佳,什物存世甚少。因而,此件咸豐元寶錢幣十分值得保藏,增值空間無限。
咸豐初期,清朝政府的歲入大約為白銀4000萬兩,支出約需白銀3600余萬兩,收入與支出相互抵銷尚有盈余。自太平天國革命爆發以后,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急驟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