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唐武宗會昌年間,全國納稅戶不足280萬戶,而出家僧尼則多達數百萬人。會昌五年,武宗下令廢天下佛寺。武宗還采納了宰相李德裕的建議:以廢寺銅材就地鑄錢。定為2上,四級,標價在千元以上。十多年來,會昌開元通寶背永錢極少在古玩市場露面,可見其珍。
唐武宗會昌年間,全國納稅戶不足280萬戶,而出家僧尼則多達數百萬人。唐代佛教的盛行源于先王對佛寺院田畝的免稅優惠政策,形成了大量平民出家為僧的局面。寺院占據了免稅良田數千萬畝,造成國庫收入減少,朝廷財源困乏。
據史料記載:“武宗皇帝始即位,獨奮怒曰:‘窮吾天下佛也’……”會昌五年,武宗下令廢天下佛寺。“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……招提蘭若四萬余所。”僧尼、奴婢及投附者六十七萬余人還俗,收充為兩稅戶。《舊唐書·武宗紀》載:“天下廢寺,銅像、銅磐委鹽鐵使鑄錢;其鐵像(等)委本州鑄為農器;金銀瑜石等像,銷付度支……”。武宗還采納了宰相李德裕的建議:以廢寺銅材就地鑄錢。揚州節度使李坤率先在新錢背面加鑄昌字進程,以紀年號。隨后,朝廷下令各地在新錢背上加鑄本州、府地名。這種錢統稱會昌開元。
正因為存世稀少,才引起歷年來錢幣界對背永錢是否存在發生了長年的爭論,隨著后來陸續的發現,才慢慢得到認定,平息了這場爭論。當年錢幣界權威人士馬定祥曾批論過確有此錢,并說羅伯昭藏有背上永、下永三品。錢幣大家彭信威也確認確有背永錢。孫仲匯等1991年《簡明錢幣辭典》和華光普1992年《中國古錢目錄》均收錄有背上永、下永各一品。定為2上,四級,標價在千元以上。十多年來,會昌開元通寶背永錢極少在古玩市場露面,可見其珍。
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,也是發行量最大,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。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,具有辟邪,旺財的功效。而李隆基將年號定為開元,純屬巧合。開元通寶一般內郭較細,圓穿鑄造方正。直徑:24.86mm,重:3.7g上面就是有關于開元通寶的介紹。
開元通寶的鑄造,開創了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,從而結束了錢幣以重量為錢文的歷史,開始向抽象化、符號化轉軌。這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貨幣后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。“錢”,從此成為重量單位,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。
這是一枚制作精致的開元通寶母錢,是錢直徑25.5毫米,外緣輪寬2毫米,正面內廓7.5毫米、內穿7毫米,背面內廓8.2毫米、內穿6.5毫米,厚1.7毫米,重量4.2克。 母錢實際上是翻砂鑄錢的錢模。
開元通寶錢直徑八分,重二銖,積十錢為一兩,千錢重六斤四兩。開元通寶還以其大小輕重適中、名稱形制合宜等,而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。明清兩朝均采用其形制,五代的南唐和閩當時也曾鑄造過開元通寶。
本品,開元通寶,合背鎏金,直徑30毫米,重9.71克。無非其“傳世僅此試樣”之語氣顯得過于武斷,不足以為信矣。
加之寺廟遍布,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,財政負擔沉重。至會昌年間,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,詔令廢滅天下佛教,拆廢各地寺院,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。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“開元通寶”錢,因鑄造于唐代會昌年間,故后世通稱之為“會昌開元”錢。
古錢開元通寶值多少錢 古錢開元通寶歷史背景
開元通寶正面的“開元通寶”四個大字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寫的,“通寶”是歐陽詢所創的,它的意思是流通中的寶物,至此,我國的錢幣史上才有通寶。市面上流通的開元通寶多為銅制品。
開元通寶圖片及鑒賞價值 開元通寶真偽鑒別技巧
開元通寶作為唐代的第一種貨幣,其發行量最大,使用時間也是最長。開元通寶的銅銹也是因為在底下久的原因,發生的一系列反應。而假的開元通寶的銹跡是用化學反應來形成的,所以會有一定的刺激性氣味。現在關于開元通寶的收藏,其價格也是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。
開元通寶各個版別回收價格 開元通寶參考價格表
開元通寶參考價值: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大“平” 1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小“平”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“永” 1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“永”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“福” 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